时间: 2023-11-02 17:48:08 | 作者: KV2008A 倍捻环锭复合捻线机
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种地为主,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发展起集体经济、九十年代出现慢慢的变多个体经营户,再到现在居民们纷纷走出社区,进入工厂当工人,在河套街道的小涧东社区,居民们凭借着勤劳肯干的精神一步步过上了好生活。不仅如此,近年来社区还通过修建大型文化广场,给居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户外场所:如今社区内逐渐组建起了广场舞、太极拳、民间器乐队等各种文化队伍,闲暇时大家聚在一起唱唱歌、跳跳舞,整个社区处处弥漫着欢乐愉快的生活氛围。
在正阳西路与兴和路交叉路口继续向北走,约10分钟的路程,便来到了河套街道小涧东社区。宽广整洁的社区干道、道路两排整齐成列的绿树、一排排规划成型的红瓦屋舍……在这片宁静和谐的土地上,一代代小涧东人用自己的双手渐渐打拼出如今富足的生活。看着社区一路发展而来的变化,社区居民刘同文心中颇多感慨。“记得在我小时候,村里家家户户多是靠种地为生,并无另外的的经济来源。”刘同文说,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,村里开始干起了集体经济,制线厂、皮鞋厂、建材厂等许多工厂在村里渐渐多起来。
“能够在村里开办建材厂,我们村可以说得上是全街道第一个。”刘同文说,当时建材厂就建在家门口,村里人自然也就成了工厂里的中坚力量。铁路、高速公路、盖房建楼……只要工厂有外包工程,村里人都会跟着一起出去干活。而除了能够出去干活外,也有村里人选择留在家门口制线厂打打零工。“制线厂主要是生产涤纶线、棉线、绣花线等,制作简单上手快,很多村里人都能干。”刘同文说,就这样凭借着在村里开办的各种工厂里上班,小涧东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,有的家庭一年下来都能有上万元收入。
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,村里逐渐出现了众多个体户。那时正赶上养鸡大潮,小涧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成了养鸡专业户,凭借着养鸡,村民们有了一定的收入来源。而如今,尽管养鸡已不再是村里的热潮,但跟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多,现在社区居民已渐渐走出社区进入工厂,经济收入更稳定,生活水平也慢慢变得好。
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作为当地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之一,小涧东村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,着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村里人的吃水问题。“我们村取名小涧东,原因是村子是在山涧下立的村,这就导致整个村庄地势起伏较大,村民们需要每天上下山挑水才有水吃。”今年76岁的刘志梅回忆道,尤其是冬天上山挑水,因为气温低导致井里的水面结了冰,打起水来更困难。为了让村民们吃水更方便,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村里便让懂技术的村民进行设计,又带动着村民们自发挖建,整整干了近一年,一座高30余米的水塔便在村子里建立起来。“有了水塔,村民们就可以在家里安上水龙头,这样不用出家门就能吃上甜水。”刘志梅说,吃上了自来水,村民们打心眼里觉得高兴。
解决了吃水问题后,村里又接着为村民们重新修建了房屋。小涧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同祎和记者说,现在沿着兴和路进入社区后,能够正常的看到马路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成排的房屋,社区居民们习惯称东侧房屋为“新村”,西侧房屋为“老村”,而这新老村名字的由来则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。“当时老村里的屋子由于盖得时间早,使得很多房屋建筑面积小、窗户采光差、街道设计也不规则,整个村庄的环境明显跟不上当时的发展。”刘同祎介绍,为了给村民们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,村里便将马路东侧的200余亩地进行了重新规划,每三至四户成一排,每排间修建三至五米新胡同,并分别设立南北、东西大街,让很多村民可以拆除原先的老房屋,搬进路东侧的新房子。
刘同祎说,后来伴随着老村里的一些房屋被拆除,村里又对老村进行了重新修建,翻盖房屋、拓宽街道胡同、进行道路清洁,让老村也变得焕然一新。如今,小涧东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宽敞整洁的新房屋,社区里也逐渐呈现出“新村不新,老村不旧”的新面貌。
翻盖了新屋,住进了明亮整洁的新房子,走在平整宽敞的街道上,当看着社区环境一天天慢慢的变好,居民们心里都高兴得乐开了花。那时,村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开始渐渐好了起来,但村里发现:百姓们除了平日工作生活,休息时却“没地儿去”,大家伙基本上没有户外文化活动。2011年,社区于是决定将西侧的的一处土路进行道路硬化,用约一年左右的时间,建立了一处约30亩地的新型综合文化广场。
足球场、篮球场、塑胶田径运动跑道、各种健身器械、灯光大舞台……如今,在这处文化广场上,总能看到前来健身娱乐的居民们的身影,尤其是每天晚上,这里总会准时上演一场场广场舞表演。“吃完饭没事干就到广场上跳跳舞,每次一听到音乐,心情就特别好。开始的时候还害羞放不开,不会跳,后来大家互相交流的多了,就都会跳了。”今年55岁的刘美香高兴地说,现在来广场跳舞成了她每天生活的必须项目,一天不跳,感觉身子骨都不舒服。社区文化管理员李吉霞介绍,有了文化广场后,居民就有了日常休闲娱乐的新场地,这里除了上演柳腔等传承至今的艺术表演外,健身操、健身舞、健身球、太极扇、柔力球等各种新型文化形式也成了备受居民追捧的新活动。
除了在文化广场上上演的各种文化表演外,在小涧东社区里还有这样一群热爱音乐的人们,弹扬琴、拉二胡、吹笛子、奏大提琴、参加“好声音”比赛……他们虽然年龄不同,但大家心里都有着一颗音乐的梦想。李吉霞和记者说,在这群爱好音乐人中,他们有一支自发组建的十人民间器乐队,其中队伍成立最初时最小的成员仅有11岁。每当临近节日时,这支民间器乐队便会相聚在一起,大家互相交流切磋,共同表演节目给社区居民们看,丰富居民们的文化生活。
懂乐器的组建器乐队,有一副好嗓子的自然也要亮出歌喉,而今年29岁的刘芳媛便是其中之一。从小便热爱音乐的她,天生有一副好嗓子,长大后便接受了专业的美声学习,后在街道举办的第一届“河套好声音”获得冠军。“小时候刚接触音乐的时候,只能算是一种爱好,后来慢慢长大发现音乐早已融入进生活,自己也离不开音乐了,于是便走上了这条音乐道路。”刘芳媛和记者说,以前社区有文艺活动时,她都会准备几首歌曲表演给大家听。如今她已确定进入学校成为了一名小学音乐老师,虽然参加这种社区活动的机会少了,但现在能够将音乐的魅力继续传递给下一代孩子们,让她感到更有意义,也更有责任感。
据小涧村《刘氏族谱》记载:吾族籍居南地,南宋末年(1279年)迁移北方。后来,五世祖“初”公之裔由新安村迁王林庄,复迁西南立大涧村。此后,刘氏十二世祖“尚明”“尚清”等兄弟8人从大涧村东迁,在一条小山涧处立村,与大涧村东西呼应,故称“小涧”。明天启年间(1621~1627年),又因“尚明”后裔迁居小涧之东,故称“东小涧庄”。1964年后演化成“小涧东村”。2004年,小涧东村改为小涧东社区。小涧东社区位于河套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部2.3公里,社区共有居民900余户、2300余人。
下一篇: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